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96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33篇
  112篇
综合类   34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0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内蒙古中部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及其障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内蒙古中部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并分析其障碍因子,为提高该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调配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中国西北部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构建内蒙古中部呼包鄂3个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运用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2004—2013年呼包鄂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单项绩效水平和影响呼包鄂土地利用绩效障碍因子。[结果]2004—2013年内蒙古中部城市呼包鄂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绩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呼和浩特市上升较快,包头市较平稳,颚尔多斯市较慢;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是主要的障碍因子。[结论]内蒙古中部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与目标区域的资源禀赋及政策实施密不可分,应加大土地的资本投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完善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同时,内蒙古中部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经贸和社会联系,其土地利用应从一体化角度去完善,形成产业聚集,促进整体的土地资源优化。  相似文献   
992.
退耕后不恰当的植被建设会严重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性质.本文以内蒙古太仆寺旗境内典型草原为研究区,以天然草地为对照,研究退耕后自然恢复与人工种草2种退耕方式对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退耕方式的生态恢复效应.通过样方法调查不同退耕方式草地的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并对土壤密度、机械组成及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室内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多样性、盖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且相比于人工种草,自然恢复草地的物种组成与天然草地更为相似;2)不同退耕方式影响下土壤性质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3)在表层0~ 10 cm,土壤密度及砂粒含量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而土壤黏粒、有机质(SOM)及全氮(TN)含量则表现为人工种草<自然恢复<天然草地.以上结果说明,在内蒙太仆寺旗退耕后采用自然恢复方式比人工种草更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稳定的植被系统.经过12年的恢复,退耕草地(人工种草与自然恢复草地)仍未恢复到天然草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寻更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管理措施,以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内风沙土区不同坡位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10 mm的根系分布特征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同一林龄、不同坡位的柠条锦鸡儿随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增加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2)不同坡位对柠条锦鸡儿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且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坡位的降低而增加。坡下天冬氨酸含量、精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苯丙氨酸含量及氨基酸总和分别是坡上的1.255倍、1.432倍、1.381倍、1.80倍及1.11倍。(3)不同坡位的游离氨基酸总和与柠条锦鸡儿的根系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均呈现出坡位越低,游离氨基酸总和含量越高且根系分布越集中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柠条锦鸡儿适生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阐明内蒙古冷蒿居群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方法】采用居群遗传学方法及RAPD技术,对内蒙古不同生态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4个冷蒿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1个引物对14个冷蒿居群总DNA共扩增出93条带,其中77条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标记所占的比例为82.8%,冷蒿居群表现出丰富的RAPD多态性。构建的14个冷蒿居群的遗传关系聚类图显示,扎尼河冷蒿居群与扎兰屯冷蒿居群的遗传距离最小,其次为卓伦高勒冷蒿居群与蔡木山冷蒿居群,贺兰山和吉兰泰冷蒿居群与其他冷蒿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结论】RAPD技术适用于冷蒿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冷蒿居群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5.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瓜果实内源激素测定上的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以黄瓜果实为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黄瓜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方法进行改良,使黄瓜果实内源激素的测定更为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996.
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经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13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通过区位熵、库兹涅茨系数等指标对林区经济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森工林区间经济差异性较大,吉林森工经济发展状况最好;龙江森工经济发展状况排第二位,且经济平稳性最好;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但经济规模进步明显,经济发展处于稳步提升期;内蒙古森工经济发展状况排在其他3个森工林区之后,经济发展效率较差。22000—2010年,林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特征明显,2010年后不均衡性缩小并趋于稳定。3低工资职工人口的相对变化和高工资职工收入的相对变化对林区经济不均衡具有显著影响;2010年之前,前者发挥主导作用,2010年后,后者发挥主导作用。4林区人力资源生产效率低下。5基于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缩小经济不均衡、加快推进林业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7.
蒙古国林业发展现状和中蒙林业合作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古森林资源匮乏, 但却在防止土地退化、保持水土、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蒙古制定了森林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但林业政策优先领域主要集中在防治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及鼓励木材加工等方面。林业发展战略则偏重技术,缺乏对林业根本问题的关键性分析。林业立法将大部分森林管理职责下放至地方政府,但因其缺乏资金和技术人员,各项林业政策和规划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森林资源被迅速开发。文中介绍了蒙古林业资源和管理现状、林业政策规划及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与蒙古开展林业合作的领域和方式,以期为两国林业合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风沙土区黄柳根系及其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敖汉旗风沙土区15 a、25 a和35 a林龄的黄柳(Salix gordejevii)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个样地,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测定不同土层、土段的根系生物量、含碳率,计算根系碳储量,分析不同林龄黄柳根系及根系碳储量分布特征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黄柳根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分布在0~100cm土层,均占根系总量的80%以上;15 a、25 a和35 a生黄柳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516.50、4 448.60 g·株~(-1)和7 257.7 g·株~(-1),随着林龄的增加,黄柳根系生物量呈增长趋势。根系碳储量分布特征呈梭形,15 a、25 a和35 a生黄柳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30.81、158.56 g·株~(-1)和229.9 g·株~(-1);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99.
在我国北方的季节性冻土地区,冻害是防渗衬砌渠道面临的难题之一,其中冻胀破坏最为严重,分布比较广泛且对输水工程的危害程度较大,因此研究渠道冻胀的破坏机理和防治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工程技术问题。本试验通过在内蒙古临河地区南边分干渠做聚氨酯保温板的防冻胀试验,分析各种保温板厚度下各层基土的地温、冻深、含水率和冻胀量等影响冻胀变化因素的规律及其特征,总结出了该地区素混凝土衬砌渠道中聚氨酯保温材料的防冻胀破坏方案。结果显示:采用聚氨酯保温板防冻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冻胀作用对渠道刚性衬砌材料的破坏,确保衬砌的稳定,渠道安全地运行,同时也为后续刚性衬砌渠道中聚氨酯保温材料厚度施工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Due to increasing global demand for crop production and energy use, more and more reactive nitrogen(Nr) has been generated and emitted to the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global atmospheric nitrogen(N) deposition has tripled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have been harmed.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dry and wet/bulk N deposition from July 2013 to December 2015 in a semi-arid grassland of Duolun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 samples of dry and wet/bulk N deposition were collected monthly with a DELTA(DEnuder for Long Term Atmospheric sampling) system and with Gradko passive samplers and a precipitation gauge. 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mean concentrations of NH_3, NO_2, HNO_3, particulate NH_4~+(pNH_4~+) and particulate NO_3~-(pNO_3~-) in atmosphere were 2.33, 1.90, 0.18, 1.42 and 0.42 μg N/m3,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annual mean volume-weighted concentrations of NH_4~+-N and NO_3~--N in precipitation were 2.71 and 1.99 mg N/L,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Nr components(including NH_3, NO_2, HNO_3, p NH_4~+, pNO_3~-, NH_4~+-N and NO_3~--N) exhibited different seasonal variations. Specifically, NO_2 and HNO_3 exhibit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autumn than in summer, while the other Nr components(NH_3, pNH_4~+, pNO_3~-, NH_4~+-N and NO_3~--N)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s in summer. Based on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Nr components and their deposition velocities estimated using the GEOS-Chem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the calculated annual mean dry deposition fluxes were 3.17, 1.13, 0.63, 0.91 and 0.36 kg N/(hm~2·a) for NH_3, NO_2, HNO_3, p NH_4~+ and pNO_3~-, respectively, and the calculated annual mean wet/bulk deposition fluxes were 5.37 and 3.15 kg N/(hm~2·a) for NH_4~+-N and NO_3~--N, respectively. The estimated annual N deposition(including dry N deposition and wet/bulk N deposition) reached 14.7 kg N/(hm~2·a) in grassland of Duolun County, approaching to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 critical load(10–15 kg N/(hm~2·a)). Dry and wet/bulk deposition fluxes of all Nr components(with an exception of HNO_3) showed similar seasonal variations with the maximum deposition flux in summer and the minimum in winter. Reduced Nr components(e.g., gaseous NH_3 and p NH_4~+ in atmosphere and NH_4~+-N in precipitation) dominated the total N deposition at the sampling site(accounted for 64% of the total N deposi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deposited atmospheric Nr mainly originated fro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Considering the projected future increases in crop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the ecological and human risks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ncreased N deposition could be increased if no mitigation measures are tak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